鄧惠文寫於 2011年1月24日 21:17 · 

前情提要:這集的來賓是Ivy跟郭彥甫.Ivy上頭有兩個姐姐,可是媽媽從Ivy小時候就會嫌她胖,不如姐姐那麼漂亮...等等的.郭彥甫跟哥哥郭彥均是雙胞胎兄弟,可是他常覺得媽媽什麼事只會對哥哥說,而且從小到大兩個人常常被放在同一個班級,因此外人常拿他們兩個比較.

 

這一集唐老師跟觀察團們用了很多衛生紙......

 

于:如果父母在兒童時期用比較毒舌的方式對付小孩,那小孩長大後會怎樣?

 

鄧:現代的父母親常常遇到還有一種超音波看錯的狀況,就是照超音波的時候,醫生跟你說這是個男孩或是個女孩,結果生出來的時候不一樣.胎兒還在母體的時候,母體的信念對於你的性別已經會透過心理去發生一些影響,這是研究上有看到的,所以媽媽如果現在幻想自己肚子裡面的小孩是一個很活潑的小男孩,結果事實上他是一個小女孩的話,其實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有生理上面的衝突,因為胚胎也是會受到很多荷爾蒙的影響.當媽媽在想你是男孩或女孩的時候,其實就會影響你很多本質上,就是心理上的東西.

 

以Ivy的情況來講的話,媽媽可能在期待這是一個生了幾個女孩之後要有一個男孩,所以當生出來不是個男孩的時候,媽媽是有失落的.所以媽媽就把這個失落由妳來演出.所以媽媽會無意識的把妳變成妳是有缺陷的,就是妳小時候自己會活在一個覺得我好像少了什麼的世界,其實媽媽是想藉由這樣子,把她自己少了什麼的感覺给妳去處理.她就可以站的遠遠的,她比較不要去面對她自己少了什麼.(Ivy:對,我永遠沒辦法得到滿分.我自己很追求完美,可是永遠得不到.)其實這對媽媽的心態來講,她可以藉由一直唸妳,一直要想辦法把妳變得更好,用這樣來防禦她自己的那種失落感.女兒她是一個小孩,她會長大.所以如果她把失落感投給女兒的話,她只要一直去盯那個女兒,她就有希望,女兒可能會改變.可是媽媽如果承認說失落感是她自己的,她不能再生小孩了,她可能年紀太大,她就會沒有辦法處理.所以妳一生都在背負說,好像妳追求東西,可是媽媽一直在看妳的缺口,而且媽媽會提醒妳有缺口,所以妳會感覺到特別需要照顧,偏偏媽媽又不給妳那樣的照顧,好像都一直去鞭策妳.

 

所以Ivy應該會有一個比一般人還要溫柔的個性,可是外在卻沒有辦法以工作的樣子去展現,所以那種辛苦就是會必須是要非常非常了解妳,而且很成熟的人,才有辦法知道說要妳什麼.

 

 

雙胞胎教育,同班還是分班好?若年幼的個性沒有安全感,在同班學習比較適合

 

以前早期都是把雙胞胎放在同一班,現在都是分開多,為了讓雙胞胎可以去拓展自己的人際關係.但哪個比較合適還是要看小孩子的個性,有時候小的那個是非常想要跟大的擁有一樣的東西,那天性上小的是比較多疑的.你把他分開,他會一直幻想說另外一個拿到比較好的東西,所以我還是建議要看他們的個性.

 

如果大家相信潛意識的話,其實雙胞胎,通常都是小的那個比較沒有安全感,不管男生女生.因為我們從生產來講,其實開始生產的過程當中,子宮就開始收縮,或者要做一些切開之類的動作,就會對於裡面的胎兒造成一種壓力,就像是一個衡定系統被破壞.可是比較晚出來的那個,就是所謂的弟弟或妹妹,他在裡面等比較久,所以他在裡面的承受的焦慮是比較久.那我們在做精神分析的時候就相信,生產對小孩子的潛意識在焦慮度跟安全感上有很大的不同.那個感覺有點像是這個不穩定的系統,例如說戰爭或很奇怪的情境,然後聽到外面很多吵鬧的聲音.媽媽在哀叫,可是有一個已經先被救出去了,然後大家就拍手喜悅,他會感受到.可是你在裡面等比較久,所以先天上就有那種焦急的感覺.

 

那出來之後,爸媽開始取名字.像彥均彥甫(這是國小已經改過的一次名字,好像是媽媽聽算命的去改的).這就是所謂我們講說意識當中的巧合,就是說你們剛好是一個"均"一個"甫",也就是一個"君王"一個"輔佐".所以這如果是一開始爸爸媽媽就選了這樣的名字,可是已經表現出他們潛意識面對你們的期待.可是就像美人講的那樣,買一送一,弟弟有也很好,可是前面那個是他們期待為主.可是如果是後來才改的名字,其實也在反映了說,其實你們的家庭家族已經對你們兩個小孩子所要扮演的角色有了一種共識.那其實算命老師可能算的是筆劃或是其他東西,可是就這麼巧.它的音,聲音當中會帶動意識,名字的聲音其實對帶動意識的感覺.

 

所以在彥甫的人生當中你會想要出奇招,然後你會覺得出奇制勝,你比較不喜歡走一般的那樣規矩的路線,甚至你會在自己的認同裡面,覺得走一般的路是比較簡單的.但是那其實是在反映你最早期你覺得你沒有辦法用那種方式得到愛,你要很努力.

 

 

受到父母的影響,姐姐被弟弟瞧不起:

 

(這段是依人的例子,弟弟功課比她好,爸媽就比較疼弟弟,但弟弟也因為爸媽的關係而看不起她)

 

手足之間其實是會互相看成另外一個自己,例如說假設弟弟是被疼愛的,因為他功課符合爸媽的期望,可是他看到姐姐不符合期望,會遭到那種待遇的時候,弟弟就會形成一種恐慌,他會覺得我一定不能跟她沾上邊,不然我就會像她一樣不被愛,這時候弟弟也不會很有安全感,他的反應是他把功課弄好,然後把印有妳學校名字的那個計算紙把名字的部份撕掉,其實那個撕掉的部份是在說我好害怕,萬一我像姐姐一樣達不到媽媽的期望,我會像姐姐一樣的被媽媽冷落,所以弟弟的心裡面也是痛的.

 

可是對依人來講到後來必須自己關在房間,沒有辦法跟弟弟或是爸媽有交集,那個感覺其實是你太怕再被他們挑起那種渴望.你最好不要跟他們有交集,因為有交集你會有渴望,渴望被愛.假設說你不愛我,我最好就不要跟你有交集,我騙我自己我不需要你.可是你又在我面前晃來晃去,然後我又要看著你跟弟弟很好,就一直激起我的渴望,那個心裡面的張力沒有辦法排除.所以到最後其實依人有點逃避或拒絕弟弟,其實在逃避跟拒絕的是,一個被你爸媽愛的小孩,那個影像你太想要了,你太希望自己是那樣,所以你就會逃避.所以你到後來你會很矛盾,你知道你要愛比較受寵的那個(兄弟姐妹),可是其實你心裡面有一些那種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放在哪裡,你根本不知道要用什麼方法去愛他們,你的家人有沒有給你一個位置去愛的那種痛苦.

 

 

爸爸比較疼弟弟,媽媽比較疼哥哥,心態就會不一樣:

 

(這段是凱銘的例子,爸爸比較疼弟弟,因為功課好;可是媽媽會在爸爸罵哥哥的時候出來挺著哥哥,所以凱銘並不會妒嫉弟弟)

 

剛剛美人姐問凱銘說"你會不會妒嫉弟弟?".凱銘說"不會啊!反正爸爸比較疼弟弟".我就會猜說一定有一個人比較挺凱銘或其實有一個人讓你會知道說其實爸爸本來就是扮演一個不太講理的角色,你有那個信念/安全感,覺得爸爸不是很講理.可是如果我們很小的時候,沒有人給我們這樣子一個道理來依靠,那個大人不管多不講理,有的爸爸是會亂打人,如果媽媽能夠很清楚的說"你爸爸就是瘋子",那我們就會好一點.可是如果媽媽跟著瘋的話,到後來你會以為那就是正確的,你就會以為自己是錯的.

 

被寵愛的那一個看另外一個也是會痛也是會受傷.我(鄧醫師說自己的經驗)也是被寵愛的那一個呀!可是我小時候很沒有安全感,因為我一天到晚看我妹妹做錯事就被各式各樣的處罰,然後我每次都覺得我也被處罰到.

 

在小朋友的作文裡面,這個就是我們常常看到分析的時候,小孩子如果感覺到父母有偏心,不管是偏愛自己還是偏愛兄弟姐妹,其實小孩子很直覺,他知道你不是一個完整的父母,你不是一個perfect的父母,因為你有分別心.小孩子是比較貼近那種開悟的/純潔的心,小孩看你有分別心,所以他心裡對這個父母是失望的.其實我們很受疼愛,看你對弟弟妹妹那樣有條件,我們也覺得說你是喜歡我這些條件,你才疼我的.像弟弟那樣沒有條件,你就不喜歡他,你是一個很現實的父母,小孩說不出來,可是他內心會有直覺,在這種時候他是很痛苦的,因為小孩子需要爸媽是完美的,爸媽就是他來自的地方也是他要歸向的地方.所以他就做切割,他把好的理想的爸媽留著,然後把壞的部份都放到壞的那邊,所以小孩心目中會分裂成兩組爸爸媽媽.

 

那壞的那組在他們寫作文的時候就要給它安一個名字,他想不出什麼名字來代表另外一組父母,他就想他日常生活中看過的,如果看八點檔聽到舅舅舅媽,他就寫舅舅舅媽.他看故事看到繼父繼母,他可能就寫繼父或繼母,或者是說他會講什麼被陌生人或被壞人帶走.其實那個舅舅舅媽代表的就是對爸爸媽媽失望的部份.

 

不管是怎樣的父母,在小孩的心目中,你都會有被切出壞的一塊,因為世界上沒有人能符合小嬰兒的期待.小嬰兒的期待是期待超人,例如他期待的是他隨時要含著媽媽的乳房吃奶,你就隨時都要在,所以媽媽不能上班/洗澡/上廁所,也不能洗他的衣服,因為那媽媽都代表不在.所以請大家一定要注意,父母親不可能在小孩子的幻想裡面是完美的,可是我們要有能力去修復.

 

所以美人姐應該是在平常就對小孩做了很好的工作,所以Mina寫了這樣的作文之後,她有能力去修復.她讓壞的,舅舅舅媽要死掉,那意思就是說她要去除掉這個壞的爸媽,因此這個女兒我們可以想像她慢慢長大的時候,她應該會去跟媽媽講"媽媽,你怎樣是好,怎樣是不好",這就是一個修復的動作,所以我們只要給小孩這個空間就可以了.

 

 

父母不好的那一面讓離家的孩子帶走:

 

(這段在分析力娜,力娜從小都得不到爸媽的肯定,即使後來是家裡唯一考上大學的小孩,可是不是媽媽所預期的系所,仍然得不到媽媽的肯定,因此她離家,也很少回家)

 

兄弟姐妹之間的待遇的分裂,後面就會變成這樣子,因為那個就是我們剛剛一直在強調的,父母要對每一個小孩都讓他覺得他很安全,然後是無條件的,不是因為漂亮或是能力功課好.好像是不為了什麼,因為我是你爸媽,我就會很保護你,然後永遠都支持你,這是很重要的.如果這個東西被分裂的話,父母的形象就分裂了.有好父母,肯定的父母跟否定的父母.那小孩子之中,兄弟姐妹之間搞分裂來容納不同組的父母,這裡小孩為了給爸媽空間.就是我回家的小孩就負責跟好父母兜在一起;那壞父母不能放在這個好的家庭裡面,因為壞父母是干擾的,所以要有一個小孩出走,帶走那個壞父母的關係,這是他的犧牲來保全了在家裡面的那個小孩能夠吸收到好父母,因為我們就在一起罵外面那個為什麼不回家,就可以把他的能量轉移掉,壞的能量就不會來罵我了,我們就不會彼此罵.

 

所以外面那個人要背負著罪,家庭的原罪出去,可是誰會出去?像唐老師跟力娜出去的角色不一樣,一個是不被愛的那個出去(力娜);一個是本來被愛的那個出去(唐老師).這是因為人生加上很多的經歷,每個人對於自己無法處理的罪惡感或者說使命感,或者說唐老師的妹妹(唐老師是受寵的那個)她接了那個受害者的角色,她現在回來被彌補,可是力娜還在處於抗議的心態,力娜還是一個抗議型的孩子,所以妳還不願意接受說"我受害!我要求幫助".妳是放在心裡,所以妳就帶著那些東西出走.

 

 

對於不回家的孩子父母要注意自己缺少的愛:

 

所以小孩子這些事,其實各位爸爸媽媽,當你們覺得你的小孩有人不回家的時候,你要記得,他是帶著了一些你自己家裡沒有空間容納的原罪出去,所以這時候你在召喚他的方式,不能是想要喚起他的良知,叫他要回來負家裡的責任,你要去體會到他缺了什麼,所以那時候想辦法鼓勵小孩子之間的融合,不要再做分裂.不要再跟裡面這個講說"你看!你弟弟都不回家"或者跟弟弟妹妹講說"你看!你姐姐在家裡負擔了多少東西".你愈搞分裂就會愈糟糕.

 

(于:力娜的媽媽一直在做這個事情,跟她的兄弟姐妹說"你們看,就是不聽我的,活該!")

 

她的哥哥們也必須要幫忙媽媽認同,因為他們要鞏固這個東西,因為力娜拉出了好像分裂的力量,可是事實上你是被迫分裂.

 

力娜可以做的是,妳要了解妳在做一個抗議型的動作.所以反而妳要試著像唐老師的妹妹那樣,妳要去知道說其實妳可以跟他們要東西,當妳開始用比較明確而且有安全感的方式去要東西的時候,妳才不會對拒絕那麼敏感.妳現在對他們的拒絕很敏感,所以他們說錯話或沒有能力幫妳的時候,比如說妳做生意失敗,他們也會很害怕.他們會覺得我這個力娜妹妹就是很難修復,我不知道怎麼去碰她,黏不起來.所以他們怕被玻璃割到,就像妳碎掉的時候,他們不敢來碰妳,那妳以為那是拒絕.其實妳要讓他們覺得隨便黏會比沒有更好,給他們幫助妳的安全感.但是妳自己也需要一些幫助.

 

 

有條件的讚美,效果上等於責罵:

 

就效果上,有條件的讚美等於責罵.例如我跟我的小孩說"你今天很聽媽媽的話,幫媽媽做了家事,你很棒!".這是讚美,但是是有條件的,"你幫媽媽做事"、"聽話",於是得到讚美.這其實是責罵,這個意思就是讓小孩子得到的心理效果跟我罵你說"你都不做家事,我沒有要理你了,我不給你飯吃,我明天把你趕出去",效果上是一樣的,小孩會形成叫做超我的一個自我責罰責備.

 

(于:他做得好我們不能讚美他?那要怎讚美?)

 

你不能有條件的讚美.父母的角色不是用來讚美跟有條件的教小孩,不是要循循善誘,父母的角色是要讓他覺得無論如何這裡都是你的港灣.他要得到讚美或不得到讚美,那是外面的人的責任.但,不是父母親.父母親是一個永遠的港灣,所以你絕對不能有條件化.

 

(于:他做那麼好,我又不能讚美?)

 

妳可以很讚美他,妳可以說妳很愛他/你很棒,可是你不要過度的連結說他是因為做了某些事,而且你要每天都誇講他肯定他,所以你大事小事你都要一樣的肯定他,而不是讓他覺得說今天這是個大事,所以我的讚美這麼大,明天是個小事,讚美那麼小.這樣子,小孩子的焦慮度會非常非常的強.

 

我曾經有一個同事,他帶他的小孩來,是一個5歲的小女孩.然後那個小女孩很會看全桌人的臉色.例如說有一個阿姨這樣看她,她就趕快裝可愛;然後另外一個阿姨逗她,她也會趕快微笑,讓那個阿姨覺得很有成就感.然後如果有一個叔叔跟她問說妳有沒有上學?她就會說我唱歌給你聽.所以她的爸媽非常自豪說我把我的女兒教的那麼好,會逗的大家那麼的開心.可是我們全部做心理分析的人都一把冷汗,背脊很涼,覺得這小女孩以後一定焦慮度很高,自我要求高,沒有辦法受挫.萬一在感情或什麼事情裡面遇到挫折,就會巴著一直撐下去,一直要把它弄到對.

 

 

媽媽心中只有姐姐最好,自己在家裡像隱形人:

 

(這段是微微的例子,媽媽從小只肯定姐姐,因此微微自高中以後就自己打工賺錢養活自己)

 

微微很像是海洋世界裡面會跳起來吃魚的海豚,就是你叫牠表演牠就表演.

 

(于:人家就是天生有禮貌,你要說她是海豚!!)

 

沒有小孩天生是那樣子的,小孩天生就是希望所有人以他為中心,他可以出去玩,他可以做什麼,大家都會在後面等著他,這就是所有人類的本性.

 

小孩可以被教成很善解人意,但是善解人意的另外一方面是,他覺得如果我把爸爸媽媽的情緒都搞定了,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那你讓一個小孩覺得讓旁邊的人高興是最大的成就,他長大成人,遇到現行世界會怎樣?他做自己不是.所以我覺得可以讚美小孩,但是請讚美小孩的本質,不要讚美他所為你而做的事情.尤其不要讚美他聽話,我覺得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父母愛比較造成的創傷,如何讓自己不再過不去:

 

我其實很想送給Ivy一些話,可能對你會有幫助.就是你現在是在對你內心記憶中的父母做反應,你在因為他們而嚴格要求自己,然後不讓自己覺得放鬆,你不肯承認自己已經很漂亮,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很成功.可是那是你記憶中的父母,搞不好已經跟你現在的父母脫節了.其實妳可以試著去忘記以前的那個父母,來重新認識一下妳現在的父母,因為妳已經很好了.

 

 

幕後花絮:

 

(Ivy的大姐也是離家多時,因此Ivy變成了爸媽與大姐之間的傳話筒,媽媽曾經也想找大姐回家,可是愈追大姐就愈跑)

 

鄧:因為她不是覺得你是追來要送愛給我的,她覺得說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是靠自己掙扎而走上來.妳現在憑什麼要來當我的媽?所以那是一種仍舊在不安全跟傷痛裡面的反應.

 

現在那種兩三歲的小孩,父母就吵成一團或家裡面亂七八糟,還有我們台灣這個什麼阿嬷不喜歡媽媽,婆媳之間的問題,兩三歲的小孩就會扮演要把大家兜在一起的角色.他連話都不太會講,可是他的動作言語上就希望逗大家開心,可以讓阿嬤跟媽媽笑著在一起.所以他心裡就知道說如果我好一點,阿嬤就會對媽媽好一點,因為覺得媽媽生了我替這個家.兩三歲的小孩在做夢畫圖的時候就表達這種焦慮了.

引用: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9%84%A7%E6%83%A0%E6%96%87/%E9%9D%9E%E9%97%9C%E5%91%BD%E9%81%8B%E5%B0%8F%E7%AD%86%E8%A8%98-%E7%88%B6%E6%AF%8D%E5%81%8F%E5%BF%83%E5%8F%97%E5%AF%B5%E7%9A%84%E9%82%A3%E5%80%8B%E4%B9%9F%E6%9C%83%E5%8F%97%E5%82%B7/19032531099677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timis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