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鄧惠文寫於 2011年1月3日 2:29 · 

一開始先分析葡萄姐姐為什麼小時候想當黑社會老大身旁的女人:

 

對於那種身世比較滄桑,然後那種胸前半身光的那種影像非常有感覺.其實表示說她在小時可能對於成年女性的形象或是說對於男性的這個關係有很多的衝突性,所以她生活裡面的框架是很乖的,她就會產生這一些.

 

名字裡如果是很夢幻的叫欣婷宜婷,其實都有說該停了,不要再生女孩子的意思.婷跟停同音,宜婷有適宜停止的意思,欣婷是如果生女的這件事停止下來我會很欣慰,給我男的吧!所以有這樣的名字其實很多人就是意識或無意識之間會知道自己是一個讓人失望的孩子.(觀察團有幾位女生的名字都有婷字,而且父或母對她們偏心,所以鄧醫師就說明了這個名字的意思)

 

父母偏心會造成小孩心中哪一個缺塊:

 

心理分析:家庭中兄弟姐妹各有角色,被偏心的會扮演找麻煩者,成長後內心也會長不大

 

父母偏心最糟糕的是說我們沒看到的東西都不知道它有,所以父母如果沒有給足夠的愛,他也沒有更愛別人,我們事實上會調適.但偏心的意思是說父母每天就每天演給我看說你們有愛可以給,可是我拿不到.所以那種感覺是每天想要被愛的欲望一直被拉起來,然後再被打擊.這樣會很像每一天都在不斷的被打,那個創痛是一直連續一直更新,每天都更新,皮揭掉又再一次.而且我們知道兄弟姐妹都是我們的另一個自我,一個家庭裡面每一個小孩子會撿不同的角色去演,然後共同鞏固這一齣舞台劇.就是把該有的角色,一個演好的一個演壞的,一個聰明一點的一個撒嬌一點的.可是如果說父母的偏心太固著的話,小孩子的角色不能交換,所以有一個人他就會一直懷疑(他永遠掩一個任性的耍賴的,要全部資源的角色),他永遠犯錯然後永遠在要,那他慢慢慢慢長大以後,內心會有一塊長不大,就是說他內在的小孩會沒有辦法成長.

 

心理分析:受寵愛的小孩因為恐懼犯錯而沒有自我發展,形成一直討好別人的性格

 

如果父母偏心很嚴重的話,那個被疼愛被寵愛的小孩將來長大後內心也會有創傷.這是精神分析做很久,很難被突破的一塊.例如這個人從小都被愛,結果他很沒有安全感,追了很久,發現他的妹妹很糊塗很過動常常被打,然後被打的很慘,所以他知道如果我一犯錯,我不完美,我就是會變成妹妹那樣.然後他從小都沒有被打過,可是他怕到一定要討好所有的人,一輩子都在服務所有人,沒有自我.可是你想不通他創傷哪裡來?一直分析他沒有創傷,後來有一天聽到妹妹的事情就突然懂了.

 

心理分析:離家後易對外人全心付出,愈付出情感方面會越空虛,因此更難與家人親近

 

凱西的例子(爸媽一直把她當外人),在家裡面的時候,得不到愛的時候會覺得對自己很不公平,覺得父母應該給我愛,可是確沒有,你是理直氣壯.可是當你到外面去尋找愛或尋找新家的時候,通常你會變得很付出.談戀愛的話就會變成為那個男的做盡一切,進入幫派的話就會成為衝鋒陷陣的,如果打群架的話一定是最前面的,到別人家裡去住就會幫人家做很多,突然變得很貼心.可是你這一套沒辦法拿回來家裡用,因為在家裡的時候你覺得你的家虧欠你,然後出去的時候,外面的人先誘惑你說這裡有歸屬感,我們認同你,所以你已經被訂了那個契約,然後你就是在還債,然後愈還債就愈空,愈沒有家的感覺,愈空的時候你要回來,可是你情感額度已經被用掉很多,你回來的時候更空虛,對家人更加無法親近.沒有辦法說什麼出去歷練變成很乖的小孩,然後回來跟爸媽說我以前不懂事,你們才沒辦法愛我,就是沒有那麼幸福的結局,通常回來你要的更多,跟他們更難親近.所以這時候一定要有一方要先動作.讓我們當然覺得說爸爸媽媽,既然被稱為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要成熟一點,由你們來動作.

 

我們不要忘記,父母裡面也有是小孩的部份,還沒有當父母的人會覺得自己是小孩,小孩(自己)有一天肚子大了生小孩了,就完全跟前面這段瓜葛就沒了嗎?你就變父母了嗎?.........並沒有,變成父母同時,內在小孩依然存在.

 

心理分析:離家出走者帶走痛苦情緒,留在家的承擔家庭責任

 

這一段是分析葡萄姐姐,因為她是留在家的那個,姐姐是離家出走的.所以當觀察團蘭婷欣婷在敘述她們離家出走時,葡萄姐姐是有共感並且痛哭.所以當葡萄姐姐在敘述家裡的經驗時,欣婷與蘭婷也是痛哭.所以他們三位是有共感的.

 

兄弟姐妹之間大家其實是一體的,被放成不同的角色,那每一個人他去演出的角色其實是這所有兄弟姐妹需要的出口,所以出去的人帶走了大家的痛苦出去,然後留在家裡面的人是替出去的人在承擔留在家裡面的角色.所以如果兄弟姐妹大家這樣子很能夠共感的話其實是可是互相幫忙的.

 

父母離異之後,小孩的心靈層面有哪些過程要經過?

 

心理分析:未滿七歲的幼兒遇離異,會認為是自己犯錯所造成

 

第一個過程是小孩子會懷疑自己做錯了什麼?因為父母突然間分開,如果小孩子差不多7歲以下,就還沒有進到另一個社會團體,還沒有學校或群體的時候,他所認知的世界大概就是父母跟他或者還有兄弟姐妹,所以當世界破裂分兩邊的時候,他會以為是自己把它弄壞的,所以小孩子會搞不清楚自己有做錯什麼事,所以這一期叫做不安全感期跟自責期.

 

第二期開始他會要發展新的行為模式,這時候父母離婚後怎麼生活很重要,如果他們在孩子面前都還是很和諧,然後孩子兩邊都不失去的話,那兒小孩子發展新的模式就是說內化/心靈上,爸爸媽媽還是一體的.只是每次在爸爸家不會看到媽媽,有別的阿姨.在媽媽家看不到爸爸,媽媽家有別的叔叔,但在小孩心靈上他們兩個是聯合的,因為兩邊可以各自接觸.小孩子就7歲,慢慢長大,就有能力在心裡面把這兩個人黏起來.

 

但是萬一這時候爸爸媽媽吵來吵去,我們最怕的就是說一邊不讓另外一邊在小孩心目中有好的印象,所以就講另外一邊的壞話,跟內在連結也斷掉的話,他第二期又延續第一期的問題,然後小孩開始就會有行為障礙.

引用: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9%84%A7%E6%83%A0%E6%96%87/%E9%9D%9E%E9%97%9C%E5%91%BD%E9%81%8B%E5%B0%8F%E7%AD%86%E8%A8%98-%E7%88%B6%E6%AF%8D%E5%81%8F%E5%BF%83%E9%80%A0%E6%88%90%E5%B0%8F%E5%AD%A9%E5%8F%9B%E9%80%86/18421104494153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ptimism 的頭像
    optimism

    optimism

    optimis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