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吳靜吉
  • 2011.08.15

 

一家人高高興興坐上餐桌共進晚餐,父親看著兩手髒兮兮的兒子,面帶微笑頑皮的說:「小坤啊!如果我是你兒子,上餐桌前沒有洗手就要吃飯,而你是我父親,你會怎麼說?」兒子眼珠一轉,然後輕鬆調皮的回答:「我會很懂得禮貌,一句話都不說!」說完後站起來比出勝利的手勢,走進廚房去洗手。

我們將這個故事改寫成另一個版本。一家人準備共進晚餐,害怕父親責備的兒子不時偷看向來嚴肅的父親。父親看著兩手髒兮兮的兒子,臉色鐵青的說:「小賢,看什麼看,看看你自己的髒手!難道老師沒教你飯前洗手是基本的衛生習慣嗎?還不快去把手洗乾淨。」為了避免繼續挨罵的兒子氣沖沖的跑去洗手。

故事中的兩個主角都是吃飯前沒有洗手的兒子,最後也都按照父親的要求洗了手。但是,去洗手前兩個人的感受卻完全不一樣:小坤心情好,發揮創意得意的去洗手;小賢則心情低落,害怕受罰氣沖沖的去洗手。

父子的關係和家庭的氛圍影響了兩人面對權威時的心情。同樣是要求孩子把手洗乾淨再上桌的行為表現,孩子也真的做了,可是整個過程迥然不同。小坤和父親之間的對話創意有趣;小賢和父親之間的關係緊張不睦。關鍵是在父親期望孩子執行任務時之「任務架構」的要求。小坤的父親運用了角色互換的創意技巧,並採用「有趣的、創意的」任務架構;而小賢父親的任務架構則是「洗手這樣的任務是嚴肅的、重要的」,他應用權威角色要求兒子執行任務去洗手。

多年來心理學家進行各種研究,驗證心情與行為表現的關係。主要的發現是,心情好的人通常在解決問題、做決策、創意發想、做功課、履行任務時,會比心情差的人表現好。

紐約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Friedman和他的同事認為,在讀書、考試或工作時的心情好壞和「任務架構」的引導會交互影響創造力。結果發現,在「工作是樂趣」的任務架構中的學生果然創意特佳;而心情不好的學生則在「工作是嚴肅和重要」的任務架構下表現比較好。

這些研究結果似乎證實了,華人的創造力雖不比歐、美來得高,但在學生的成績和競賽方面,以及企業人的創業成就上,並不遜於歐美國家。許多孩童通常不是以快樂的心情來讀書、做作業或補習;師長也會告訴他們讀書、做功課是「嚴肅、重要」的,而不強調「樂趣、創意」的前導。然而,要有好成績只能靠苦勞嗎?

吃飯應該是快樂的,小坤的父親運用有趣、創意的「任務架構」,讓好心情的孩子發揮創意、急智回答。而小賢在「飯前洗手是重要與嚴肅」的要求下,雖然也完成洗手任務,卻是不快樂的。

引用: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81&nid=86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timis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