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引用自小兒外科 鍾侑谷醫師文章:請勿留言詢問,本人非醫師無法回答問題.

 引用:http://blog.xuite.net/smartsurgeon/bromhidrosis/43984644

 

 孩童的肛門廔管乃肇因於肛門膿瘍,二者如兄弟般有先後順序,為肛門周圍發炎性病變之不同階段表現。

人有數個肛門腺體,當這些腺體被阻塞,可能發生感染而發炎,形成膿瘍。有些膿瘍會自動破裂,有些須由醫師切開引流方能得以改善。「廔管」指兩個開口間的通道,部分膿瘍破裂後,因沒有完全癒合,而與肛門腺體形成「肛門廔管」。也就是說,往往先有膿瘍,慢性化後轉成肛門廔管,廔管的內口位於肛管內,外口則是膿瘍所殘留的長久不癒傷口(如直腸肛門之簡圖所示)。雖然肛門腺體分佈於肛門口的周圍,然因結構上的缺陷,當幼兒採正躺姿勢,肛門廔管卻常見於下體部位的3點與9點方向。


肛門膿瘍常見於嬰兒期,有淺層膿瘍與深層膿瘍之分(下列照片為深層);前者主要來自於尿布疹加上葡萄球菌所致,後者則是由於腸道細菌進入肛門腺後發炎化膿所致。另有部份學者認為肛門膿瘍和稀便存有某些關聯。肛門膿瘍治療方式:於膿瘍初始,可先以抗生素治療;若無法自行消除,則須於門診切開引流,只要充份引流,傷口自會癒合,不太需要抗生素。


門診時常有家長主訴提起「聽說肛門廔管的開口會轉向而自行痊癒」「聽說肛門廔管不開刀也會自己好」之類的話,其實這是不精確的敘述:

1. 依筆者推測,這是患者與醫生間,對於疾病名稱傳達的錯置。

2. 家屬口中會自行癒合的「肛門廔管開口」,正確來說應該是「膿瘍開口」,也就是尚未演變至肛門廔管的階段。

3. 肛門廔管以手觸摸,可明顯感覺管道的存在。成型的肛門廔管須包括有2個開口(肛門腺體&膿瘍傷口)與1個通道,須2個開口中間已形成通道,才能稱為「廔管」;易言之,廔管未形成前的膿瘍傷口,並無資格被稱做「肛門廔管的開口」,因為中間根本尚未嚴重到形成廔管,只能稱作「膿瘍傷口」。

4. 在統計上,原本就有約3/4的膿瘍傷口經治療後會癒合,僅1/4的肛門膿瘍有機會轉化成肛門廔管,一旦形成廔管,自然痊癒的機會微乎其微,須以外科手術處置之,避免發生病變。各位可換個角度想,肛門處為解便必經處,當穢物排出時,很容易有細菌流入細小的廔管內,或擦拭時被卡入;如果是軟便或稀便,則更易於排出時流入,即使使用免治馬桶,也不可能清洗到細小的廔管,日積月累下來怎可能不發生問題?在完全沒有廔管前,小寶貝或因先天性肛門腺體凹陷,或因清潔不周衍生細菌感染,而形成膿瘍;於廔管形成後,當然更容易產生卡入穢物、清潔不周的感染發炎狀況,這才是正確的邏輯,不是嗎?(請再回顧前述之直腸肛門簡圖)

5. 根據近來的醫學報告指出,慢性肛門管若不盡快根除,幾十年後有可能轉成肛門癌,之前彰濱秀傳醫院曾有案例,因疏於發現而未及時治療,而演變成罕見的惡性腫瘤。

成人的肛門廔管易被誤認為痔瘡,幼兒的肛門廔管則易被誤認為肛裂。肛門廔管好發於1歲以下的幼兒,其手術方式有廔管切開術(fistulotomy)及廔管切除術(fistulectomy)等2種,因後者比前者會傷及更多的組織,傷口較大,且幼兒的廔管不像成人的廔管,有九彎十八拐,故,筆者認為對於幼兒來說,採用廔管切開術較為適當,將廔管整個打開括除乾淨,讓其自行癒合即可,復原期約須1~2星期,傷口不影響孩童的排便機能。

肛門廔管手術個案

手術目的在於徹底清除廔管內日積月累化膿發炎的殘留組織,讓傷口能由內而外逐漸癒合。因此,確認廔管走向位置,即成為手術的另一重點,此時醫師的手感與經驗很重要,廔管是一條通道,從膿瘍開口進入後,應該會無障礙、暢通的到達終點(肛門腺體),但往往有些醫生只找對前半段,後半段很容易陷入手感迷障,走岔路卻不自知,反而從旁捅出一條假廔管。或許讀者會有疑問,怎可能捅出假廔管卻不自知?那要刮除什麼呢?

肛門廔管非一氣呵成,而是慢性醞釀而成,在日積月累、反覆的發炎感染下,真廔管旁邊的正常組織也會受到波及而感染發炎,所以也能清除到某些殘留組織,故未發覺是假廔管,致未清理到真廔管的源頭。因此,探查廔管走向時,不能以探針長驅直入、一鼓作氣地使力挖角管道,必須針對廔管通道的特性,盡量放鬆手部力量、逐段探查確認,才能找到源頭,確實將殘餘穢組織刮除乾淨。

本案患者的肛門廔管位於9點鐘方向(如圖1&2黃色須線圈)。因手術部位特殊,須讓孩童下半身拱起,並將雙腳固定在頭架上,以利手術之進行。對患者的體貼,並不只表現在人前:筆者於手術時會先在孩童雙腳捲上一層厚棉捲,然後才將膠布裹在厚棉捲外、黏到頭架上,此舉可有保溫效果,避免孩童受涼;另者,會在孩童尾椎下方墊一塊有厚度的毛巾摺,除了保護患者尾椎外,也較符合人體工學,幫助患者能以最舒適的角度讓下半身自然提起,減輕雙腳固定在頭架上所受的吊力。患者手術部位的紅色藥水是優碘,為消毒作用。手術時讓患者呈睡眠狀態即可,另於手術部位施打長效型局麻,有利紓解術後的急性痛覺。

先將探針置入膿瘍開口,放鬆手部力量,沿著廔管壁逐步前進(圖3),採階段性探查、逐段切開廔管、逐段刮除的方式進行之。先確認一段廔管通道後,將探針頂高(圖4),使肉眼能確實知道探針位置,再用電燒針沿著探針切開廔管(圖5),同時刮除裡面的殘留組織。


探查肛門廔管時,極力「放鬆手部力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絕竅,只有在「無力」操作下才能清楚感受到廔管通道的「空」,因為幼兒的組織尚處於發育階段,非常稚嫩,稍一不慎、力道一來,就很容易無法感觸到廔管旁正常組織的存在,而輕易打通它,致形成假廔管卻不自知。這就好像找暗門一樣,一定要輕敲牆壁,仔細去感受與分辨實牆與空牆,才不致於弄到把整個家都敲掉,卻還找不到暗門的地步。

接著再以探針探查下一段路(圖6)、頂高探針並切開該段廔管(圖7)、刮除殘留組織(圖8)……,重複進行這些工序直到肛門口為止(圖9)。圖7中藍色器械為電燒針,筆者會特別在電燒針上面套上保護套(黃色箭頭),這個保護套並不是電燒針的基本配備,也不是在保護電燒針,而是為了保護小寶貝的周遭皮膚,特地另外就地取材套在電燒針外面,僅讓電燒針頭露出,以免殃及無辜的皮膚與組織。另外,為了保護肛門周遭皮膚不被破壞,傷及括約肌,因此,筆者只會將廔管切開至極接近肛門口旁(圖8黃色虛線圈),不會把廔管源頭整個切開,再由刮勺伸進至源頭處,將殘留組織確實清除乾淨。


刮除乾淨後,為了怕家屬看到血水會驚嚇,所以會再以電燒針做止血的動作,接著反覆注入生理食鹽水,多次清洗廔管內的細菌及殘餘膿水(圖10),直到完全乾淨為止(圖11)。廔管的傷口屬髒口,不能縫合,否則會裂開。所謂髒口乃指傷口位於髒地帶(排便必經處),倘若縫合,細菌會藏在縫合線裡,反成為術後感染根源。故只能採取不縫合、讓其自行癒合的方式。最後,於傷口上圖上一層新黴素,以隔絕大小便直接碰觸傷口,接著以散紗及2寸寬3M紙膠布貼合(圖13),因為才剛手術完,為減少感染,再多貼一層散紗及2寸寬3M紙膠布(圖14)。回家後無須如成人溫水坐浴,只須做好清潔,等待傷口自然癒合即可。


 

[作者:小兒外科 鍾侑谷]

 引用:http://blog.xuite.net/smartsurgeon/bromhidrosis/4398464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timis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