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2
- Web only
- 作者:楊鎮宇
今天學校發考卷,孩子考了一百分興高采烈跑回家,你會怎麼對他說呢?
「班上還有幾個一百分?」、「是不是這次考卷出的比較簡單嗎?」不久前,洪蘭教授在石牌捷運站附近親身聽到一位媽媽和小孩這樣對話。她在二月一日台北市高國中校長會議上,對著一群校長演講時,和現場校長分享這段經驗,引得校長們哄堂大笑。
孩子需要被鼓勵,但大人更需要學習如何鼓勵孩子。家長常常忘記在該鼓勵的時候適當鼓勵,除此之外,洪蘭更舉出具體實驗結果提醒大家:空泛的鼓勵,譬如「好漂亮」、「很聰明」,跟孩子的行為沒有直接關聯。孩子無法建立起行為的動機,反而會因為害怕犯錯而有所顧忌。
洪蘭認為鼓勵孩子應聚焦在「孩子的具體行為」,透過具體的讚美,讓孩子有轉變的動機。洪蘭以美國的奧運金牌體操選手巴特康納(Bart Conner)的故事為例,他童年在學校時並不是風雲人物,功課普普,比不上會讀書的同學,想耍寶吸引他人目光,又耍不贏搞怪的同學,直到有天在家裏和哥哥玩耍時,他突然發現一件同學都不會只有他會的事情:倒立用兩隻手走路。
一天在學校走廊上,巴特康納看到他喜歡的女同學經過,決定施展絕活,頭下腳上的「走」過那女生面前,沒想到才「走」沒兩步就累了,為了不在喜歡的女生面前跌跤,他只好硬著頭「走」過整條走廊。這一幕被學校的體育老師看見,鼓勵他說:「你手勁很夠喔,要不要參加體操隊呀?」就這樣巴特康納開啟了他的體操之路。
「孩子怎麼會說不聽、教不會呢,他只是行為不符合大人的預期罷了」,洪蘭快言快語的說:「『後段班』的觀念尤其可惡!」他曾看過一所學校的班級裡日光燈都壞了,學生成天在灰暗的空間裡上課,去問學校的老師,老師竟然回說:「這些都是後段班的學生啦,他們又不會讀書,沒必要修理電燈啦!」
「沒有不可教的孩子」,洪蘭說這並不是空泛的說法,而是有科學根據,後天的經驗不同,腦神經迴路就會有所改變,證明大腦是可以改變的。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984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