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門診中,常有家長提到寶寶呼吸有「呼嚕呼嚕」的雜音,憂心是不是感冒?或有呼吸道問題?父母親也常將其形容為:「像是喉嚨或氣管有痰」、「像大人打呼的聲音或鼻塞」或是「像小豬一般的叫聲」。此種情形,往往會讓父母親焦慮不安,難以入眠。事實上,多數的情況都屬正常現象。

為何寶寶會有呼吸的雜音呢?由於新生兒的喉頭組織結構發育尚未成熟、會厭軟骨又不硬挺、協調性也不佳,且在6個月大以前,嬰幼兒其鼻腔在生理構造上又相對較為狹窄,故寶寶呼吸時易出現奇怪的喘鳴音。

上述的現象,有時要到1、2歲才會改善。只要寶寶如平常般地喝奶、睡覺、活動力未改變且呼吸平順,就屬正常現象,家長無需過度擔心。相反地,如寶寶出現呼吸急促、活動力不佳、餵奶量減少、頻繁地咳嗽,甚至於出現發燒現象,則必須立刻就醫。

新生兒或幼兒有哪些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或是嚴重的呼吸道問題呢?以下將列舉說明。

一、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傳統上,家中長輩多認為小嬰兒不會感冒,主要是認為寶寶一般有媽媽的抗體保護。但如果家庭成員有人罹患感冒,仍有可能造成寶寶的感染。此時寶寶會有咳嗽、鼻水的症狀,甚至於出現發燒(1個月內的新生兒如出現發燒--耳溫超過38度,父母親應帶寶寶就診以釐清病因)。除此之外,寶寶也可能會出現哭鬧不安、睡不好及食慾減退。

一般感冒並無特效藥,藥物多屬症狀治療。新生兒有感冒症狀,要留意是否進展成急性細支氣管炎。

二、急性細支氣管炎:

常見於2歲以下的幼兒。最常見的病原是呼吸融合細胞病毒,傳染途徑主要是藉由飛沬傳染或是經手接觸傳染。易被呼吸融合細胞病毒感染的高危險群包括:妊娠週數小於28週的早產兒、妊娠週數小於35週並罹患支氣管肺發育不全的早產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或是有先天性免疫不全者。急性細支氣管炎會有明顯咳嗽。寶寶一開始可能有流鼻水、咳嗽、發燒,類似感冒的症狀。咳嗽會越來越嚴重,有哮鳴及囉音,甚至出現胸凹、呼吸急促、呼吸困難、食慾不振、倦怠等。

一般嬰幼兒若罹患急性細支氣管炎多需住院治療,尤其是出院後的早產兒。住院治療主要包括拍痰、氧氣治療、輸液與營養的補充並注意電解質的平衡,療程約7至10天。

三、沙眼披衣菌肺炎:

好發於1至3個月大的幼兒,為來自母親產道的感染。臨床表現如急性細支氣管炎,會有持續咳嗽、呼吸急促,但大多數無明顯發燒,常合併有結膜炎。聽診有囉音但哮鳴則少見。治療如同急性細支氣管炎,但給予紅黴素治療可以縮短病程。

四、百日咳:

臨床上可分成三期:第一期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症狀,約1~2星期;第二期出現典型百日咳症狀,為時2~6星期或更久;第三期為恢復期,約2星期或更久。但年紀小於3個月的嬰幼兒不易見到典型的分期,往往第一期只有短短幾天或未被注意。由於2個月以下的嬰幼兒尚未接種百日咳疫苗,故屬高危險群。嬰幼兒的症狀與大人或兒童略有不同,不會出現「whoop」的聲音。往往是不咳則已,一旦咳起來,則會連續咳嗽且會咳到臉漲紅或發紺,往往易將喝下的奶咳吐出來。診斷需靠醫師的警覺性,再加上鼻咽部檢體培養。

在發病初期使用紅黴素或其他macrolide類抗生素可縮短病程。1歲以下的幼兒必須小心,因可能會造成肺炎、腦病變,甚至死亡的併發症。

五、先天性血管或呼吸道異常:

雖非常見呼吸道疾病,但如嬰幼兒出現嚴重的喘鳴音、合併有呼吸急促、胸骨上胸凹、生長不良,須考慮是否有呼吸道或血管發育異常,造成呼吸道壓迫。確定診斷要依賴氣管鏡或3D立體電腦斷層檢查。

對父母親而言,除了解造成寶寶呼吸雜音的原因與辨別呼吸道疾病外,如何保護寶寶呼吸道,避免呼吸道疾病,更是重要。以下將說明如何保護寶寶、避免感染。

(一)鼓勵哺餵母奶

經由母體胎盤傳遞給寶寶的抗體保護力,約可持續4~6個月。之後,由於保護力下降及與外界環境接觸機會增加,因此寶寶生病的機會也上升。由於母奶含有對抗病菌的抗體與細胞酵素,所以可以提昇寶寶對抗病菌的能力。另外,哺餵母奶,也可降低過敏、氣喘的發生,減少呼吸道發炎損傷。

(二)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做好環境控制

避免到人群擁擠、通風不良的場所。照顧者若有呼吸道感染,應戴口罩並常洗手。在環境控制方面,不抽菸,不讓寶寶曝露於二手菸的環境。為避免環境過敏原對寶寶呼吸道的刺激,可使用除濕機及空氣清淨機,維持適當濕度與空氣清新。床單、被套與枕頭套等須每星期換洗一次,以減少過敏原對呼吸道的傷害。

(三)預防勝於治療

按時接受預防注射,以提升寶寶抵抗力。必要時,照顧者也可施打預防針,如百日咳疫苗,避免生病,如此可降低傳染寶寶的機會。妊娠週數小於28週的早產兒、妊娠週數小於35週且併有支氣管肺發育不全的早產兒則建議於出院前開始施打呼吸融合細胞病毒單株抗體,以降低感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timis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